类别 | 项目名称 |
端粒长度 | 端粒长度 |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生物线性基因组DNA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是一段DNA序列与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使正常染色体端部间不发生融合,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控制细胞生长与分裂周期,并与细胞凋亡、细胞转化和永生化密切相关。人类的端粒重复序列DNA由重复排列的TTAGGG组成(见右图)。
正常人细胞在分裂过程中,DNA的复制不能够复制其最末端的一小段序列,导致细胞每次分裂后,DNA就会缩短一些,此即“染色体末端缩隐“。由于DNA末端有端粒序列的保护,DNA复制只损失了一部分端粒序列,而不会危及正常DNA序列。当细胞复制多次,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正常DNA序列会变得不稳定,此时,细胞也就开始走向衰老与死亡。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在平均分裂复制50次左右后会因自产毒素而坏死,此即为“海夫利克极限”。
一个人的最初端粒长度在他/她还是胚胎时就已决定,人在出生时端粒长度最长,此时随着身体生长发育,细胞分裂较快,端粒缩短速度亦较快;当人体发育成熟,步入成年后,端粒缩短速度随之变慢。人体细胞平均每年丢失35~150个碱基对的端粒序列,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开始慢慢衰老,染色体将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甚至癌症等也会随之袭来。
此外,端粒的损耗速度还受到环境因素(如辐射、雾霾、甲醛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过度肥胖、长期熬夜等)、长期精神紧张与疾病(如糖尿病等慢性病、急重症、癌症等)影响,均会导致端粒缩短速度加快。
基于这些观察与研究获得的认识,人们提出“生理年龄”的概念,认为端粒长度是一个“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衰老进程,端粒作为“生物时钟”,以倒计时的方式计算人的寿命。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在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方面的发现而获奖。这三位科学家分别为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Elizabeth H. Blackburn、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Carol W. Greider和哈佛医学院的Jack W. Szostak。他们的发现解开了人体细胞衰老研究的新领域,被医学界誉为找到了“引起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秘密”,对未来新的治疗措施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细胞年龄可以更加真实体现我们身体的总体健康状态。其次,了解我们的细胞年龄,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影响身体衰老的生活习惯,并改善生活方式,延缓身体衰老。此外,随着个体化医疗与基因组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考虑将病人的细胞年龄作为治疗服务的考虑因素之一,端粒长度检测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信息,以供医生全面评估。
1.关注自身细胞老化程度,并希望根据细胞健康情况得到更明智的生活方式建议;
2.希望延缓衰老,继续保持年轻;
3.持续监测您的身体状况与细胞年龄,评估您的生活方式是否需要改变;
4.长期面临较大压力,如离婚、工作、生病、失去亲友等;
5.作为一些衰老相关疾病治疗的辅助指标,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某些癌症等。
以上知识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噢!